1、洞庭湖湖砂资源利用施工标准化建设研究及应用
(1)对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发利用湖区河道砂石资源实施有效的砂石生产、管理、利用经验和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对国内外湖砂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同之处和差异特点进行了比较和研究。
(2)针对我国目前面临的湖砂供需矛盾突出、非法采砂严重这些问题,在采砂规划、管理、施工、监测、营运、评价等方面对湖区河道砂石开采标准化建设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论证。
(3)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应用BIM技术,充分利用洞庭湖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研究中心技术力量和数据平台,搭建湖区湖砂资源开发利用与施工标准化体系框架。
项目受到同行专家和相关部门的认可和关注,可为构建适应我国湖区情况的采砂标准化体系和行业技术标准提供依据和参考。发表研究论文5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
2、洞庭湖区水系连通与河床演变研究
洞庭湖区数十年以来围垦筑垸、泥沙淤积和城镇化发展,导致湖区水系连通程度正处在逐年降低,水系断流、水体不畅和自净能力减弱。当前,我省为了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长廊”,还洞庭湖一湖清水,正在湖区多个水系如澧水尾闾、大通湖垸、沅江五湖、芭蕉湖-东风湖-吉家湖、华容河等实施水系连通和疏浚清淤工程,亟需开展相关的水系连通关键技术,以满足当前湖南省内的综合治理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重大技术需求。为此,2018年欧洲杯下单平台(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参与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智能环保清淤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及示范”,承担诊断洞庭湖区水系连通现状、问题和需求,通过开展洞庭湖区水系格局形成、驱动与演变机制研究、洞庭湖区域水系连通格局的关联性与适配性研究,建立湖区水系连通项目库与实施方案,构建一套适合于湖区水系水文-水动力-水质要素的数学模型,为洞庭湖区开展典型水系连通工程示范与推广,提供坚实技术和智力保障。本项目已发表CSCD核心期刊论文12篇,其中SCI和EI收录各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篇,已培养博士生1名和硕士生3名,正培养博士生1名和硕士生9名,获得2018年长沙市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
3、生态工法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在河湖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现代河湖治理在理念、技术等方面发生了质的转变。在满足消波、护岸等传统工程需求同时,河湖治理工程需充分考虑生态效应,把传统混凝土结构改造成为适合动植物生长、景观效果良好、利于水陆物质和能量流交换的生态型结构。对此欧洲杯下单平台(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的科技人员历经多年科技攻关,建立了生态工法评估体系,研制了生态工法新型材料,研发了生态工法植生技术。提出生态工法植生施工与养护工艺。以植生型多孔混凝土为基材,提出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护岸结构型式,突破传统的河道护岸工程大多采用浆砌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的限制。针对湖滨带消波护岸需求,提出抛石潜堤、消浪木桩、浮式防波堤等消波结构,得出关键结构参数,为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项目成果受到同行专家、相关企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在太湖、湘江等河湖治理工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研究论文22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3篇;培养硕士研究生7名,并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该成果荣获2015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水库调蓄作用下长江入海水沙变化及长江口地貌演变
河口处于流域与海洋交汇地带,资源丰富,是人类和众多生物的重要生存场所。近年来,流域大型水库建设显著改变了河流入海水沙条件,对河口地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并引发系列生态、环境与经济问题。长江口水域广袤,是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长江流域水库已超50000座,三峡水库更是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对水库作用下长江口地貌演变的研究势在必行。欧洲杯下单平台(中国)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武汉大学围绕长江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和长江口冲淤演变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在识别水库调节和沿程支流、湖泊分汇对长江入海水沙总量与过程贡献比例的基础上,预测了入海水沙总量与过程的变化趋势;(2)从总量和空间差异两个层面揭示了长江口分汊系统冲淤变化规律,据此阐明了北槽深水航道的回淤机制,并提出整治措施;(3)建立了长江口不同区域冲淤速率与流域水沙通量的定量关系,得到使得各区域冲淤平衡的水沙通量临界值,据此预测了各区域冲淤演变趋势。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内外主流刊物上,其中SCI论文4篇、EI论文2篇、CSCD核心库论文1篇。